索引号: hrmzzzxrmzf-2018-00161 发布机构: 政府办
信息名称: 【已废止】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桓仁满族自治县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主题分类: 政办文件
发布日期: 2018-05-18 成文日期: 2018-05-18
废止日期: 文 号: 桓政办发〔2018〕35号
关键词:

【已废止】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桓仁满族自治县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5-18 00:00:00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桓仁满族自治县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桓仁满族自治县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辽政发〔2017〕13号)、《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的通知》(辽委办发〔2017〕91号)、《辽宁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的通知》(辽脱贫发〔2016〕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资金包括省、市、县安排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含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
       第三条  资金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引导联动原则。应健全资金引导县乡级财政和吸引金融机构、村集体及村民、企业、社会等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机制,以及促动村集体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溢出的土地和村集体资源资产合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有效联动机制。
       (二)村为主导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利用奖补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时,在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选择、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应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和村民民主决策的主导作用。
       (三)因地制宜原则。财政资金扶持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确定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管理机制等。严禁盲目上项目,严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由违背村民意愿,强行要求农民参资入股和增加农民负担。
       (四)精准扶贫原则。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确保财政资金中扶贫资金所得收益精准用于扶贫对象,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五)公开透明原则。推进资金信息公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引导村基层组织和扶贫对象自主参与资金使用管理。

        第二章 扶持对象、条件和选定方式


        第四条  扶持对象为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行政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和贫困村,以及收入不稳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扶持全覆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第五条 扶持条件。
      (一)行政村扶持条件
       1. 优先扶持具备以下条件的行政村:
       (1)村级党组织政治坚定,领导能力强,村“两委”班子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健全,而且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进行了资产量化,明晰的股份设置,实行股份合作经营;
      (3)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且有可充分利用的溢出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4)村集体有可利用的“四荒”地、林地、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资产,且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清产核资;
      (5)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有健全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制度;
      (6)已落实金融机构融资、村集体和村民筹资、企业和社会资本等方面投入。
       2. 在具备上述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村:
      (1)已落实金融机构投入;
      (2)已落实村集体和村民的资金投入;
      (3)已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
      (二)贫困户扶持条件
        1. 优先扶持收入低于低保线贫困人口,或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能力、有重大疾病、有子女就读高校“四种人”。
        2. 上述人口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后,按照收入水平公开公正实施扶持。
        第六条  组织、财政、扶贫、农业等部门按上述扶持条件,采取竞争选择方式,择优确定具体扶持的行政村。

       第三章  奖补资金安排与下达

       第七条  从2018年起至2020年,整合省、市、县财政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每个项目村逐年进行安排。
       第八条  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时将收款单上报县财政部门。
    
       第四章  使用范围和方式

       第九条  使用范围。
      (一)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
       1. 土地股份合作类
      (1)鼓励土地流转、开展机动地及零散土地集中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
      (2)优良品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组织标准化生产、管理知识和农民技能培训。
       2. 农业生产经营及劳务服务类
      (1)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及农产品产地加工、经营、仓储、流通等场所和服务设施;
      (2)品牌认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3)开展劳务服务、代种代收、统防统治、集中运输等所需的场所建设、设备购置。
       3. 物业经营管理类
      (1)开发利用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物业项目以及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物业项目;
       (2)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学校、仓库、礼堂等开展租赁经营所需的房屋修缮、必要设施的购置维护。
       4. 资产收益类
        作为股本参资入股到规范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等;或实施其他资产收益扶贫项目。
       5. 其他类
        作为设立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的引导资金。
      (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 扶持庭院经济发展。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适合的庭院经济。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
        2. 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切实保障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医疗保障。
        3. 资助贫困人口购买保险。根据贫困人口具体情况,分门别类为其购买不同的保险。
        4. 购买社会服务。凡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扶贫工作和扶贫项目,如规划编制、项目评估、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第三方监督、社会化服务等,按照《辽宁省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规定,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程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
       5. 开展资产收益扶贫。作为股本参资入股到规范经营的农业产业合作社或企业等;或实施其他资产收益扶贫项目。
        6. 资助技能培训。为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和素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十条  资金应用于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不得用于其他项目配套、偿还乡村债务、建设公益设施和楼堂馆所、购置交通通讯工具、发放个人补贴、提取管理费用等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无关的其他方面支出。
        第十一条  乡镇政府组织项目村依据县政府扶贫规划和年度脱贫任务需求确定产业项目,上报县政府审批。各乡镇对项目资金安排使用、项目组织实施和脱贫成效负主体责任。对村集体发展的项目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乡镇政府在下达资金计划30日内将各项目村产业项目实施方案上报县委组织部和财政、扶贫、农业部门备案,实施方案包含村集体自然概况、产业现状、产业项目发展规划、民主议事情况、管理方式、年度资金使用计划、预计收益及分配计划等。县委组织部和财政、扶贫、农业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备案项目计划作为上级考核、检查、验收及各级审计的依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确需变更的,由乡镇按项目管理权限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和财政、扶贫、农业部门备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政府要全程监督,乡镇扶贫办要参与但不干预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第十三条  产业项目所得收益按照壮大村集体财政奖补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同发展的投入比例分配,壮大村集体财政奖补资金所得收益部分由村集体自行支配,可用于产业再发展、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及维护等,鼓励用于扶贫补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所得收益上交乡镇,由乡镇统筹用于发放贫困户补贴,补贴对象为收入低于低保线贫困人口,或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能力、有重大疾病、有子女就读高校“四种人”,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补贴三年。三年后视贫困户稳定脱贫情况,可作为村集体资产收益。允许对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扶尽扶。

       第五章  监督管理和绩效考评

       第十四条  明确职责,财政部门、扶贫部门应与组织部门和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与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职责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
组织部门主要负责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总体协调推进,制定三年工作计划,实施组织管理措施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奖补资金筹措、分配、资金监管等;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及财务管理、经营活动和村民民主议事监管,以及相关制度办法的制定等。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相关工作。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预算安排和下达由财政部门负责,加强资金监管。扶贫部门负责具体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落实监管责任。
       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是主导和实施主体,主要负责组织发动,规范履行民主议事及决策程序,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机制,组织实施和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加强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和规范财务收支等。
       第十五条 乡镇政府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严防虚报、套取、截留和挪用,要派专人负责项目实施,积极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资金的审计、检查工作。对违规操作的行为,要责令纠正。对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财政局综改办与扶贫办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